EN

2亿人在用AI搜索,这波GEO红利,品牌怎么接?

2025-08-15

据CNNIC最新数据,目前,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为2.49亿人,占整体人口17.7%,其中,81%的用户用它来回答问题,相比其他场景断崖式领先。

据此推测,目前至少已经有近2亿人,在使用AI进行搜索问答,数量占同期搜索引擎用户(8.78亿)的22.8%。

随着GE逐渐取代SEGEO也在快速替代SEO反应快的品牌已经吃到了首波红利。

8月8日下午,上海,知识问答平台,同时也是AI重要信源的知乎,联合Wework中国举办了一场主题为“连接未来-AI GEO进化论”的沙龙,邀请营销业界多方探讨搜索的变迁及GEO的应对。明略科技副总裁、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谭北平受邀出席并参与了“AI时代的消费与营销”专家圆桌。

其他参与交流的嘉宾还包括格润德数科联合创始人&CTO范昊迪、全球传媒公司WPP Media智库业务总监顾蓓蓓、知乎直答产品专家李奕晨,以及知乎营销研究院负责人桑田。知乎营销研究院李玉博担任圆桌主持。

我们梳理了专家对谈的完整内容,分享给大家,详情见下文。阅读本文,你将了解:

Q:AI的出现让用户的消费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
Q:对品牌方来说,AI带来了哪些营销上的机遇和挑战?

Q:从SEO到GEO:搜索入口的迁移如何迫使营销范式重构?

Q:GEO时代,AI更偏爱什么数据?

Q:品牌在AI时代的前三步该怎么走?

整理〡秒针营销科学院

观点来源〡知乎GEO沙龙上海站

内容策划〡张慧

什么是GEO?

什么是GEO?

GEO,生成引擎优化(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),由普林斯顿大学、印度理工学院ITT Delhi的研究者,在2023年底合作的同名论文中率先提出,指的是通过灵活的黑盒优化方法,改进网站/内容在生成式搜索引擎回复中的可见性。

2亿人在用AI搜索,这波GEO红利,品牌怎么接?

2亿人在用AI搜索,这波GEO红利,品牌怎么接?
沙龙圆桌现场

Q:AI的出现让用户的消费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
李奕晨:

一是用户的问题更完整、更直接

传统的搜索,搜索词平均长度在3到8个字之间,通常很零散,用户通过关键词找到相关信息后,再进一步找跟自己需求更匹配的信息。

如今的AI 搜索,用户表达的,更多是一个完整的、直接的问题,用户或者问清晰的问题,或者把对应的情景描述出来,但不管哪种,AI都能给出对应的答案。

具体到某个选购场景,用户通常不会笼统的问“运动鞋怎么选?”,而是会说“我要上体育课,或者我是一个爱跑步的人。我现在脚受伤了,应该选什么样的鞋或者装备?”这是非常具体地,深入到某个场景的问题。

二是多轮对话、持续互动。和传统搜索相比,AI最大的不同,是它能“记忆上下文”。用户有时候很难一次性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诉求,经常会出现用户抛出“我身体不舒服……?”,AI回复中提到“建议多做一些运动”,用户反过来问“我想做运动,有什么建议?”的情况。

整个过程中AI和人会持续互动,反向挖掘用户需求。

目前,从用户搜索行为习惯来看,这是比较明显的变化。

Q:在给AI描述需求的过程中,用户在情绪上很松弛,语言结构也会更严谨。请教谭院长,据您的观察,AI 时代用户的消费模式变了吗?

谭北平:

这里我们要提一个新概念——AIGD。AIGC我们都知道,是AI生成内容,AIGD其实是AI生成决策。过去,媒体是我们“眼睛”的延伸,今天AI正在放大媒介的价值,让它成为“大脑”的延伸

中国的媒介消费,有两点,跟海外很不一样。

一是更“老少皆宜”。各个年龄段,甚至“不会写字的”都会积极地用,用户年龄跨度非常大;

二是用户态度更“开放”。中国消费者是全球最相信科技的消费者,他们对 AI 答案的信任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。国外很多国家对 AI会本能的排斥,但中国消费者是非常开放的。

Q:消费者的行为有了很多改变,对品牌方来说,AI带来了哪些营销上的机遇和挑战?

顾蓓蓓:

品牌主或广告主会先看数据,看用户到底怎么用 AI,AI 的渗透率到了什么程度。刚才我们做了一个简单分析,通过抽样来看,过去一个月大概有 80% 的用户用了AI工具,这种使用包括了间接的和直接的。从这个角度看,广告主会认为AI既是工具,也是内容载体。

对他们来讲,机会在于AI可以让品牌有更多机会被用户看到。刚才奕晨老师分享的一个词特别好——多轮互动,用户在AI上跟AI的互动是交互式的,他们会进行多轮对话。在长对话里,品牌被看见的几率也会增加。

另一方面,挑战在于,现在做AI营销,不单单要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,还要分析 AI 的思考和输出框架,并且基于输入和输出的洞察,来设计品牌被AI推荐的策略。

Q:从SEO到GEO:搜索入口的迁移如何迫使营销范式重构?

桑田:

AI是偏理性的。回答这个问题时,我脑子里突然闪现了一句广告词“你值得拥有”,这里没有任何贬低品牌的意思。在电视以及互联网时代,这是句非常有感染力的广告语,但在AI时代,如果把“你值得拥有”输给 AI,它是无法理解的。

SEO时代,品牌会在官网展现品牌调性、产品序列、功效和细节,放在过去,这是奏效的,但现在,当我们把一个国际美妆品牌丢给AI做分析,会发现从它的语料收集和输出来看,官网的引用量都偏低。

与此同时,我们也看到一些数据公司在做不一样的事儿:把用户可能问到的问题,以 FAQ 的方式集成在自己的官网里。

从美妆品牌的思路看,就是把包括“我怎么确定肤质?”“什么是油皮?”等问题的内容整理成AI看得懂的问答对,这种内容按理不该出现在品牌官网上,但AI时代,类似的语料如果能在官网展示,同时用户在AI搜索里能触发,对于品牌而言,反而是加分项。

按这个逻辑,在 AI 搜索环境里,很多以前偏情感营销、品牌营销的美妆品牌,就需要让自己的信息和品牌优势、产品卖点,以AI读得懂的方式,渗透到 AI 搜索的回答里。

谭北平:

对品牌来说,AI目前是新配置。任何媒介,等所有用户都用它时再投资,往往已经来不及了。一个新媒介出现,最先吸引的,一定是最有创造力、最有行动力的人群和品牌。从这点出发来思考,我觉得品牌不需要特别仔细的看数据,现在就是品牌投资AI最好的时机

我最近和复旦大学金立印教授一起写了本新书——《生成:AI 生产力重构营销新范式》,其中有一章,内容就是“改变AI对你的认知”。

书中我们有个很鲜明的观点:用对待“人”的方式对待 AI,把它当成一个更复杂、会吸收信息也会表达信息的人。你如果能说服AI,让它觉得你是个厉害的品牌,让它能很自信地向其他人推荐,你就成功了。

所以广义来看,我甚至觉得 GEO 还是窄了,因为它还是从搜索的视角看人认知的变化。AI能影响那些不搜索的人吗?答案是肯定的,因为用AI的人还会影响不用AI的人。

我们做过一个研究,问了几十个品类的3000 多个品牌,发现 AI 能推荐的列表并不长,大概只有 7~9 个,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其实也只有 7±2。这说明,统的定位理论在AI时代,还是奏效的,但品牌得抢,得有独特性,得创造新的 token

Q:GEO时代,AI更偏爱什么数据?

范昊迪:

需要说明的是,现在绝大多数营销用到的数据,并不会进入大模型的训练。模型的预训练阶段,需要做大量数据清洗工作,把重复内容以及广告内容等都删掉。所以我们谈“AI 喜欢的数据”,指的并不是训练阶段的数据,而是刚才奕晨提到的,产品开发过程中 AI 的“数据品位”。

总结来看,GEO 时代,AI的信息偏好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,前期,它更偏好结构化、知识密度高、逻辑自洽且篇幅较短的信息,这点可以从 AI 搜索产品的技术路径倒推:从非联网到联网,再到 RAG,本质是在模拟人的知识检索过程。

这个过程中,品牌能优化的,其实是“数据被发现”和“数据被信任”这两个环节。

后期,AI不再需要提升模型的认知能力,而是要让AI更像人、做更对的决策,所以,我们不会再讨论“AI 的数据品位”,而是回到“人的数的品位”。从这个角度看,后期品牌能做的,是构建自身的影响力。

Q:如果品牌想入局 GEO,前三步该怎么走?

谭北平:

从我们的角度,分三步——摸现状、定策略、做内容。

第一步,摸清当前的AI认知状况:包括AI推荐里品牌的位置、可见性,以及推荐度等。很多客户目前已经在做这件事。

第二步,制定策略。有些公司服务大B客户,有的专注细分赛道。市场里,头部往往赢者通吃,但新品牌可以找差异化定位。比如猫粮赛道太卷,就聚焦“老年猫”等细分市场,做强独特性。未来,差异化定位更重要。

第三步,内容布局。一部用来做短期、流转快的“短记忆”;另一部分做长期、可沉淀的“长记忆”。比如“上呼吸道感染该不该立刻吃抗生素?”这类知识,短期看和医药大盘无关,却是品类认知问题,需要长期培育。

顾蓓蓓:

我拿一个国际美妆品牌的案例做分享。做 GEO 时,他们会先解决“让 AI 信任”的问题:做定制化内容营销,打出差异化,用 E-E-A-T 原则(经验、专业、权威、可信)做内容,让模型愿意引用。具体做法是把E-E-A-T的四层要求落到具体的广告内容创作里。另外,因为不同 AI 工具引用内容的权重和特性不同,内容投放时也要有所侧重。

第二步,回归用户洞察。AI 对话场景下,用户不会只问“美白产品”,而是会问“晒黑了怎么办?”“怎么全身美白?”。品牌要在搜索前布局这些关键词,搜索中还要回答用法、场景、与竞品的差异、适合人群、如何维持效果等问题——把场景拆细,做最大程度的关键词覆盖。这对投放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。

桑田:

我分享一个华东客户的案例,大家应该都服务过美孚、壳牌等国际机油和石化合成产品公司。以前它们会拿固定的预算,在汽车媒体做品牌广告,也会针对普通车主做内容营销,比如“如何选择机油?”等。

如今到了AI时代,类似的品牌已经迅速把原来放在官网的,关于机油标号、粘稠度、零度以下适用型号、美系/日系/德系车对应机油等知识点,快速投喂给了 AI,形成了契合自己产品体系,以及用户用车、保养需求的完整问题库。

这样一来,当用户用 AI 搜索“我开一辆日系天籁,该用什么机油?多久换一次?推荐哪个品牌?”等问题时,就能匹配到品牌提前布好的知识点。

对于使用场景窄、竞争不激烈的行业,这能让品牌迅速在 AI 搜索里占得先机。对手机这类竞争激烈的大品类,短期内仅靠语料优化也许撼动不了 OV、小米等头部品牌,但细分领域的品牌只要动手早,就能快速冒头

信息填写

*手机号码:

请选协议